近年来,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,《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(2025)》指出,其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中预计创造超万亿级市场空间,已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。在此背景下,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响应产业需求,凭借自身教育资源与创新能力,推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,致力于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,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该专业独创 “1 核 3 链贯通,产教双驱融合” 培养模式。以 “人工智能技术底座” 为核心,围绕 “智能工业链、智能产品链、智能服务链” 三大领域,打造阶梯式培养路径。在智能工业链场景中,学生将掌握工业机器人基础编程与机床设备异常检测模型部署;智能产品链方向聚焦智能家居设备调试与多协议通信配置;智能服务链则侧重 AGV 运维与设备健康监控看板开发。这种培养模式直接对接人工智能训练师、工业AI部署技术员等新兴职业需求,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标准的无缝衔接。
作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,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特色体现在深度产教融合:与科大讯飞、软通动力、火山引擎等产业巨头共建校外实践基地,实施 “产学研训一体” 培养。师资团队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比达 80%,10名专职教师与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 “双师型” 教学团队,确保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同频共振。毕业生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,薪酬水平与专业对口率稳居高位,大批校友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。
展开剩余60%为了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,专业构建了完善的实训体系与课程架构。专业构建了覆盖 10 多个实验资源的实训平台体系,包括人工智能实训室与数据中心算力平台,为学生提供从数据采集、模型训练到边缘端部署的全流程实操环境。
在课程设置上,形成层次分明的课程群:工业控制技术基础、网络通信基础等专业平台课夯实工程实践根基;人工智能数学基础、Python 编程等专业基础课筑牢技术底座;多模态交互技术、深度学习应用开发等专业核心课聚焦核心能力培养;企业智能信息化、智能产品营销等专业拓展课拓展职业发展维度。
在核心能力培养上,专业构建了 “基础 - 专项 - 场景 - 实战” 四级能力体系:基础技术能力层面,学生需掌握 Python 编程与TensorFlow/PyTorch框架,能在Jetson Nano等边缘端完成图像分类模型部署,熟练操作华为昇腾等边缘计算设备进行数据采集。人工智能训练专项能力聚焦数据标注、模型调优及性能评估。场景应用能力则分产业链落地,如智能工业链的LSTM算法异常检测、智能服务链的Grafana可视化开发。岗位实战环节要求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,并通过华为 HCIA 认证、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技能认证。
依托学校作为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的资源优势,专业已汇聚科大讯飞、库卡机器人、华中数控等行业龙头,形成覆盖 AI 全产业链的企业合作网络。预计到 2025 年,广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突破7万亿元,为AI人才提供充足岗位储备。近年来,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%以上,其培养的人才因 “即插即用” 的实战能力,成为智能制造、智能服务等领域的抢手资源。
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,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以产教融合为纽带,构建起 “理论 - 实践 - 就业” 闭环培养体系。在这里,学生不仅能掌握前沿 AI 技术,更能通过深度参与企业项目积累实战经验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 AI 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发布于:陕西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